国家发改委明确严控撤县设区,这些省会城市可能受影响 , 2020年潍坊将攻坚城市拥堵打造便捷交通 两会上委员们这样建议...

传涌网络 03-30 2阅读 0评论

4. 这些省域副中心的设立旨在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响应共同富裕的理念,同时分担省会城市的压力。5. 国家发改委的文件明确了多个城市的副中心地位,例如洛阳、赣州等,它们将分享省内的资源,对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和区域影响力大有裨益。6. 城市发展战略的调整反映出,官方不再追求单一省会的无限扩张,而是强调

01 国家发改委发布《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提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这一政策并非简单的省会城市限制,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在于推动区域平衡发展,避免人口、经济过度集中于一座城市。这一战略并非一时兴趣,早在2020年,求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已定调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文章强调

中国对行政区划变更持审慎态度,国家发改委在2022年明确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苏锡常若成立特区,合并势在必行,但在一个副省级特区架构下,难以实现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的合并,这种架构在现实中难以操作。如果江苏需要增加城市的规模,更可能的方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严控撤县建市设区。这是继去年国家发改委“慎重撤县设区”之后又一关键表态,且措辞从“慎重”提高到“严控”,收紧之意相当清晰。这否意味着,大城市的“扩容”梦碎了?01城市扩张:地市合并VS撤县设区 大城市,从来不乏扩张冲动。根据《中国城市大趋

持续5年的撤县(市)设区热遇到了政策收紧,一些正在积极推动撤县(市)设区的城市可能受到影响。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下称《重点任务》),要求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确需调整的要严格程序、充分论证,稳慎优化城市市辖区规

持续5年的撤县(市)设区热遭遇政策收紧,一些正在积极推动撤县(市)设区的城市可能受到影响。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要求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确需调整的要严格程序、充分论证,稳慎优化城市市辖区

国家发改委明确严控撤县设区,这些省会城市可能受影响

“一圈”指的是昆明、玉溪、曲靖和楚雄四个州市,《纲要》指出,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实施,推进滇中地区在产业、交通、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努力将滇中城市经济圈培育成为全省加快发展的引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不仅要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还要成

西部地区涵盖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等西南五省市以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等西北五省市,还包括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该区域的发展战略着眼于提升自主发展能力,通过改革开放和培育特色产业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东北地区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核

滇中城市群覆盖了昆明、曲靖、玉溪和楚雄四个城市,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该区域规划的时间跨度从2009年至2030年,预计到2030年末,滇中城市群的人口将达到约2400万,城镇化率将达到75%。2009年,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2009-2020年)》,向公众征求意

近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云南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具体如下: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年底,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有效遏制区域分化、规范区域开发秩序、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到2025年,“做强滇中、搞活沿

最新方案出台!明确云南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是……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如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举措有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均衡配置办学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具体措施包括:1. 增加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充足供应。同时,要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教育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格局。2. 均衡城乡资源配置:通过制定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加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

我们应从硬件、软件等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重点校和重点班的设置,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建机制”方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

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有关建议如下:1、完善相关政策,做好顶层设计。建议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进一步研究,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义务教育需求,市政府出台全市一体化办学统一政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一体化办学实践成果和教育教学内在要求,研究制定相应的行政指导意见等规范措施。2、加强市区联动,强化业

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有关建议

来潍坊100多万买套不错的房子还带院,东边靠海的城市呢虽然风景好,但靠海太近,湿度大,老年关节受不了,西边城市呢属于内陆地区,工业企业较多,空气质量不如东部,看来看去,还是潍坊最适合老年人居住,从地形上看潍坊属于鲁中滨海内陆城市,湿度适中,适合我们居住,加上京沪二线高铁直接走潍坊,回趟北京以后会更方便,特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0年我市要攻坚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强化枢纽地位;攻坚城市治堵,提高通行效率,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打造综合交通、立体交通、便捷交通、智慧交通。1月12日,参加今年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提出宝贵建议。李少亚代表 科学规划布局充电桩 观点:2014年,潍坊市被确定为第二批

2020年潍坊将攻坚城市拥堵打造便捷交通 两会上委员们这样建议...

杭州主城区包括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等多个核心区域。这些区域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杭州丰富多彩的城市面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划的不断调整优化,杭州主城区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和完善。未来,杭州将继续发挥其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作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

这对于紧邻钱塘江南岸的萧山中心城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2. 推进城区国际化是萧山的另一大发展策略。作为杭州“拥江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位于萧山北部的钱江世纪城正努力打造杭州的新中心。G20峰会之后,杭州吸引了众多游客、投资者、企业家和海外客商的关注。国际高端元素的加速汇聚,使得这里

一、临安区 杭州正在加速与临安区的一体化进程。临安区地处杭州西部,与杭州主城区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作。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临安区与杭州的同城效应日益显现,未来有可能进一步并入杭州。二、富阳区 富阳是杭州的一个重要邻区,近年来与杭州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随着富阳经济的发展和与杭州的融合

短期来看,这将加速杭州迈向超大城市行列,城区人口接近900万的杭州,有望在未来加速“万亿之城”的迈进。长期而言,这一举措不仅强化了杭州作为核心城市的影响力,还扫清了行政障碍,为连市跨省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尤其是在基建投资趋于谨慎的背景下,都市圈的建设为寻找增量、促进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我

1.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杭州不断加强城市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许多标志性建筑如杭州大剧院、杭州图书馆等,展现了城市的现代化风貌。2. 交通网络完善:随着地铁线路的不断扩展,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以及高速公路、桥梁的建设,杭州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3. 城市绿化提升:杭州注重城市绿化,公园、

富阳区作为新融入区,未来体育设施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将结合自身打造智慧体育产业为导向,突出银湖、东洲片区临近主城区的区位环境与产业优势,结合考虑水上以及体育教育设施的建设,强化主城区新区发展联动。此外,2022年亚运会将在杭州举办,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萧山、余杭、富阳三区的体育设施已具备一

杭州加速推进城区一体化发展,将会有哪些新变化

给N个人答过.N个人都给我最佳了: 行政上:老底子市区一点点大,加个西湖景区,其他是郊县。 后来发展城西为文教区和高新开发区(今为高新区江北取块),造文一二三路和教工,学院路。 96年割余杭九堡镇入江干区,下沙镇为杭州经济开发区,三墩镇和蒋村乡入西湖区;割萧山西兴,长河,浦沿三镇为滨江区兼高新开发区(江南区块)。 01年撤原余杭市设杭州市余杭区;撤原萧山市设杭州市萧山区。自此市辖区面积及人口从全国倒数小的省会城市一跃超过成为长三角第二大城市 经济上,调整政区后的杭州的GDP等多项经济指标都挤身全国前列,05年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第八,近几年更是得到了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生活品质之城等金名片。 城市建设上杭州开展了三口五路,五纵六路,背街小巷,绕城高速,杭新景高速,杭浦高速,杭徽高速,杭甬运河等项目建设。接下来主要围绕城区东扩的指导思想开展城建,计划和正在建设的交通大动脉有:地铁一期工程,三纵五横城市快速主干道,第二绕城高速公路,京杭运河二通道,钱江隧道(萧山通道)。 旅游方面以旅游西进为指导思想,着重打造“三江一河一山四湖三遗址”,另外保护和开发了全国首个城市湿地,西溪湿地,到目前三期保护开发工程也已经启动。 未来的杭州将总体秉持“东动,西静,南新,北秀”的基本原则建设长三角南翼核心城市。
  直接去百度里面搜索“杭州新变化”,有整篇的文章,也有段落的,可自己拼凑。没必要悬赏,毕竟个人角度不同   文章:拼凑   行政上:老底子市区一点点大,加个西湖景区,其他是郊县。   后来发展城西为文教区和高新开发区(今为高新区江北取块),造文一二三路和教工,学院路。   96年割余杭九堡镇入江干区,下沙镇为杭州经济开发区,三墩镇和蒋村乡入西湖区;割萧山西兴,长河,浦沿三镇为滨江区兼高新开发区(江南区块)。   01年撤原余杭市设杭州市余杭区;撤原萧山市设杭州市萧山区。自此市辖区面积及人口从全国倒数小的省会城市一跃超过成为长三角第二大城市   经济上,调整政区后的杭州的GDP等多项经济指标都挤身全国前列,05年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第八,近几年更是得到了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生活品质之城等金名片。   城市建设上杭州开展了三口五路,五纵六路,背街小巷,绕城高速,杭新景高速,杭浦高速,杭徽高速,杭甬运河等项目建设。接下来主要围绕城区东扩的指导思想开展城建,计划和正在建设的交通大动脉有:地铁一期工程,三纵五横城市快速主干道,第二绕城高速公路,京杭运河二通道,钱江隧道(萧山通道)。   旅游方面以旅游西进为指导思想,着重打造“三江一河一山四湖三遗址”,另外保护和开发了全国首个城市湿地,西溪湿地,到目前三期保护开发工程也已经启动。   未来的杭州将总体秉持“东动,西静,南新,北秀”的基本原则建设长三角南翼核心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杭州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到处一派新气象。   杭州越来越大了,这个变化太明显了。20年前,杭州的市中心在解放路一带,武林门地区算是偏僻的地方了。现在呢,武林门成了杭州市的中心地区。杭州市区向东、南、西、北四面扩展,萧山、余杭划入市区以后,杭州市区的占地面积在全国大城市中已排在第四。   杭州越来越美了,这是随处可见的变化。著名风景区西湖被重新打扮了一番。西湖南线重新改造以后,游人可以悠然自得地漫步西子湖畔。雷锋塔的重建,再现了杭州悠久的文化底蕴。西湖西扩,使景区的游览范围更大。西湖的山更青,水更秀,西湖更美了。   杭州越来越富了,体现在老百姓的口袋满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很快,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很大。杭州原来是以轻工纺织为特色的城市,现在发展到电子、通信等高科技产业和轻纺工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城市。杭州的GDP在全国的位置逐年上升。杭州人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用电器早已普及,家用轿车已不再是新鲜了   杭州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美了。杭州市区人口原来只有70多万,现在已发展到200多万。随着一座座小区的建成,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杭州人的居住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杭州的人也越来越美了。穿着时尚新装的青年男女,穿戴入时的老人们都在向人们展示着杭州的魅力。   杭州的变化实在太大了。用再好的词句,再美的语言也无法把你的巨大变化描绘出来。啊,杭州!我们的家园,你越来越好了,越来越美了!
四平路是单行道(由南向北),胜利街,东风街,北海路,潍州路都是车流量比较大的街道。请谨慎驾驶!注意一路平安~~~~
潍坊律师徐振才(联系方式可以百度一下),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对交通事故案件有着丰富的经验,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新的交通事故赔偿标准已经于5月1日起实施,根据山东省统计局2010年度有统计数据,2011年审理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适用的标准具体如下(除青岛): 一、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946元/年。 二、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3118元/年。 三、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90元/年。 四、2010年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额4807元/年。 五、2010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3691元/年。 六、2010年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9093元/年。 其中,国有经济同行业年平均工资分别为: 农、林、牧、渔业23185元/年; 采矿业50780元/年; 制造业32198元/年;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5262元/年; 建筑业28739元/年;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1222元/年;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7345元/年; 批发和零售业31393元/年; 住宿和餐饮业22631元/年; 金融业66041元/年; 房地产业28476元/年;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1675元/年;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48462元/年;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6964元/年;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6347元/年; 教育业39272元/年;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0889元/年;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2641元/年;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36288元/年。
文|凯风 大城市,不会一直扩张。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严控撤县建市设区。 这是继去年国家发改委“慎重撤县设区”之后又一关键表态,且措辞从“慎重”提高到“严控”,收紧之意相当清晰。 这否意味着,大城市的“扩容”梦碎了? 01城市扩张: 地市合并VS撤县设区 大城市,从来不乏扩张冲动。 根据《中国城市大趋势》分析,大城市的扩张,主要有两种路径。 一种是外延式的,直接合并周边地市,做大城市体量。 过去10年,全国有5个城市,通过合并周边地市完成了大扩容。 以合肥与芜湖、马鞍山三分巢湖为起点,成都代管简阳、代管西咸新区、济南合并莱芜、代管公主岭,5个省会城市完成了空前扩张。(参阅《过去10年,谁是全国进步最大的城市?》) 显然,合并之后,无论是城市面积、人口,还是更为重要的GDP总量,就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扩大。 所以,在5大省会之外,城市同样不乏合并式扩张的冲动。 这几年,深圳合并莞惠、合并鄂州、宁波舟山合并、汕揭潮合并之类的说法不绝于耳,但最终都未能付诸行动。 第二种是内涵式的,通过撤县建市,或撤县设区,来完成城区的扩张。 这是城市扩张的主流。 过去10年,全国共撤销了140多个县,相应地,增加了120多个市辖区,十多个县级市。 以北上广深、武汉厦门南京佛山为代表的一众城市,率先进入“无县时代”。 根据《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分析,撤县建市、设区,意味着城市格局之变。 撤县建市,从县变成县级市,看起来行政级别不变,但县级市属于“城市”序列,而县更多还是农业管理模式,这实质上也是城市扩张的一部分。 撤县设区,更为直接,从县到市辖区,不仅能带来市级“权力”范围的扩张,而且还能促进城区面积和城区人口规模的扩大,这些指标在地铁、城轨建设方面有着关键性意义。 所以,最近几年,全国有数十个城市提出“撤县设区”,从二线省会到三四线城市,无不以此作为城市扩张的主要路径。 02大城市,为何不能随意扩张了? 撤县建市设区的政策转向,始于2020年之后。 在此之前,大城市化作为城镇化的主要方向,一直都受到鼓励,无论是城市合并还是撤县设区等畅通无阻。 2020年,为何成了关键时间节点? 这背后,新冠疫情的出现及持续,暴露出超特特大城市在人口方面的短板。人口过度聚集于大城市,千万级的人口流动,带来了疫情防控层面的难题。 因此,从2020年开始,政策出现了两方面的转向: 一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严控撤县建市设区。 这方面,在大城市群、大都市圈内的县域,能够享受到中心城市的辐射,无论是作为卫星城市还是副中心城市,都不乏吸引力。 但对于偏远地区,或者本身缺乏产业支撑的中小县城,无论是产业吸引力还是公共服务,都存在明显短板,这些县域如何强身值得关注。 二是有条件的中西部省份,要在省会城市之外,设立副中心城市。 这方面,多个省份已明确省域副中心城市: 四川的绵阳、宜宾等; 湖北的襄阳、宜昌; 陕西的宝鸡、汉中、榆林等; 河南的洛阳; 湖南的岳阳、衡阳; 广西的柳州、桂林…… 这种政策变局,体现了对大城市化的纠偏,打造更多具有竞争力的副中心城市、县城,于经济均衡发展同样不乏好处。 不过,正如《中国城市大趋势》所分析的,仅仅给予一个副中心城市的名号并不够。 毕竟,这些城市与省会之间有着难以弥补的差距。 显然,当资源、产业、人口等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有增无减,中小城市能否肩负起这一重任,这是值得考虑的。 03哪些城市还能继续扩容? 严控撤县建市设区,不等于大城市完全失去了扩容的可能。 去年初,《人民日报》曾刊发一篇题为《正确认识撤县设区》,对背后的争议进行了梳理。 文章指出,撤县设区是为了更好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一些人对于县制消失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应当看到,撤县设区后形成的“无县”城市几乎都是国家经济中心或重要节点城市,并未泛化到中小城市。 根据文章,另一方面,不同类型地区撤县设区的目的与重点各不相同,不能盲目攀比与跟风…… 那些省会城市的人口与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省份,需要着重培育非省会次级中心,以完善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其撤县设区的重点应该放在次级中心,不宜通过撤县设区继续扩大省会城市规模。 当然,这篇文章只是一家之言,未必代表官方态度,但其提出的问题方向,无疑值得思考。 基于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来看,在大都市圈、大城市群内的“撤县设区”,仍有一定必要性,这能让县域或偏远郊区更快与中心城市融为一体。 而对于省会首位度占比过高的地区,是否还要通过合并周边地市或者全面撤县设区,就必须有所取舍。 目前,我国一些省会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人口甚至超过2000万,体量已经相当庞大,是否还要继续扩张,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04强省会何去何从? 每一个省会城市,都有一个“强省会”的梦想。 近日,长沙、福州、太原、南昌、南宁、贵阳不约而同喊出了“强省会”的口号,有城市甚至表示“省会强则全省强”,打造强省会的决心可见一斑。( 参阅《强省会!又有7个省会城市集体官宣了》) 事实上,在此之前,全国已有多个省会从弱变强,成为首屈一指的“强省会”,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成都、武汉、西安。 还有一些省会,早已将强省会战略付诸于行动,包括南京、济南等,要诉诸的不只是强省会战略,还将国家中心城市作为竞逐目标。 可以说,正如《中国城市大趋势》所分析的,除了广州等个别省会之外,几乎所有省会都将“强省会”作为追求。 这背后的战略动机不难理解。 一个省份,如果连一个显眼的大城市都没有,恐怕都参与区域竞争的机会都没有,遑论在重大国家战略中获得一席之地? 不过,不是每个省份都需要“强省会”,这需要分情况来看。 对于东部发达省份来说,省内经济强市众多,本来就存在多个中心,省会想要一家独大也不容易。 这里的关键是要区分好省会与经济强市之间的功能定位,让省会更好发挥省会功能,经济强市更多发挥经济功能。 对于中西部已经做大了强省会的省份来说,省会再继续膨胀,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在这些省份培育多个副中心城市,无疑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于一些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省份来说,既要又要可能并不现实,很难在“做大强省会”与“做强副中心城市”之间取得平衡,反倒不如回到更加务实的“强省会”战略中来。 强省会,未必适合每一个城市。但每个省份都不能少了经济强市,这是未来区域竞争的重要资本。
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的通知。其中,户籍制度的放开成为备受关注的重点之一。 《重点任务》提出,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II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I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对于超大特大城市,则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创新中心)主任徐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中,城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城市还是最有活力的,这类城市成长性好,人口吸纳能力强,通过户籍政策优化调整,加强城市人口的集聚与产业体系的配套,将有利于保障此类城市的发展。 多地此前已有宽松举措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根据上述文件,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此外,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按照上述划分标准,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为超大城市,重庆、武汉、南京、天津、成都等为特大城市。 实际上,基于吸引人才等考量,近期很多超大、特大城市已在放开落户要求上进行探索。例如,今年1月,广州放宽引进人才入户的年龄限制,学士、硕士和博士分别从35、40、45周岁调整到40、45、50周岁。今年2月,深圳市印发《深圳市在职人才引进和落户“秒批”工作方案》,全面实现4种人才“秒批”引进。 不过,相较而言,北京、上海这两个超大城市一直以来落户条件都较为严格,北京市的常住人口近年来甚至还在逐渐减少。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54.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6.5万人,连续两年负增长。 对此,徐辉表示,对于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来说,首要需要解决的是一些存量人才的户籍问题。与一些城区人口数在300万~500万的城市通过放宽落户条件来吸引人才不同,北京和上海已经有了大量的人力涌入,而其中一些人也是高素质人才或自身拥有很强的技能,这些优秀的人才需要一个能够长期在此类城市生活的保障条件。 《重点任务》也提出,超大特大城市要立足城市功能定位、防止无序蔓延,合理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推动产业和人口向一小时交通圈地区扩散。 有利经济更加良性发展 此次《重点任务》还全面取消了对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II型大城市的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I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这也意味着,在这些城市落户的条件将被放宽。 住建部发布的《2017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城区人口在100万~300万的城市有太原、长沙、苏州、无锡、温州、佛山等。根据《重点任务》,这些城市的落户限制将取消。而城区人口在300万~500万的城市共有10个,分别是西安、沈阳、哈尔滨、昆明、郑州、杭州、济南、青岛、大连、长春。 徐辉表示,去年城区人口在300万~500万的这类城市为了吸引人才,在户籍政策和人才保障政策方面已出台相关的差异化举措,而此次从顶层层面定调了支持政策,均衡地鼓励相关城市落户条件放宽,更利于人口更加均衡地流动,支撑不同地区不同板块的发展,支持经济更加良性地发展,同时也将带动都市圈产业的发展,保障区域的协调发展。 《重点任务》也提出,大城市要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要素集聚、高端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发挥规模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发展要分类施策,都市圈内和潜力型中小城市要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公共服务品质,促进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此外,《重点任务》要求,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强化督促和监测评估。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传涌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